齐鲁人物
齐鲁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齐鲁人物 > 正文

齐鲁大学编译馆旧影
2013-03-09 13:37 半湖居士  齐鲁侉客:半湖居士的BLOG   (点击: )

▲ 图片一:齐大编译馆办公室:周干庭与英格尔共同翻译《格雷氏解剖学》

[老城旧事]

近代中国之西风东渐,西方传教士不仅舶来圣经与上帝,还带来了西医和西药。你可以不信上帝,但有病还得吃药。西药比中药简便快当。昔日齐鲁大学校园内曾有个医博会的编译馆,就专门从事洋文医学著作的翻译与出版事宜。对早期西医学的引进与推广,可谓功莫大焉。只可惜,我们对这些开先河的人物,如今已知之甚少了。

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

近年笔者于无意间发现了几张有关齐鲁大学编译馆的老照片。

请看图一,这张老照片曾出现在《济南开埠百年》大型画册中,图片下面的注释文字为:“中外教师一起办公,中方教师身着长衫手握毛笔,外籍教师西装革履手执钢笔,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和交融。”其实,此照并非别处,正是昔日齐鲁大学编译馆旧影。旧影中之右侧,西装革履手执钢笔的外籍教师,当为英国人英格尔,时为齐大医学院解剖学教授;旧影中之左侧,头戴瓜皮帽手执毛笔的中方教师,当为山东人周干庭,时为齐大文学院国文教授。他们正在共同翻译一本名为《格雷氏解剖学》的英文医学著作。

周干庭(1875—1957),名树桢,字干庭,潍坊黄旗堡镇北新庄人。清末廪生,长于诗词文章。曾留学日本,入孙中山同盟会。回国后,历任淄川县长、山东高等师范学校学监、山东省立女子师范校长、齐鲁大学国文教授、文学院国文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省政协特邀委员。

英格尔(1895—?),出生于英国剑桥,毕业于剑桥国王学院,1920年受伦敦浸礼会资助来到中国,任齐鲁大学解剖学教授,妻子是苏格兰人,曾在齐大校园内创办济南外侨学校。子女哈里斯与罗纳德均出生于济南。英格尔1939年回国。其子罗纳德曾于1993年造访原齐大校园故址,见到了父亲当年的学生曹献庭,这位山医大退休骨科教授,向他出示了一本《格雷氏解剖学》,说此书至今仍为使用教材。

按旧影中两人显示的年龄推算,此照当摄于上世纪20年代初。

▲ 当年英格尔子女在南新街家中庭院内

▲ 1993年英格尔之子罗纳德重访齐大故址见到了父亲当年的学生曹献庭

编译馆之前生今世

昔日齐鲁大学编译馆,附设于齐大医学院广智院街校园内。不过实际上它与齐鲁大学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其全称为“中华医博会驻济编译部”。中华医博会是1886年基督教在华医药传教士成立的“中华医学传教会”,1923年改称“中华医博会”,当时有会员649人,其中中国籍会员93人。1932年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医博会合并。与此同时,其会刊《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也因经费拮据,而由上海迁至济南,与齐大医学院《齐鲁医刊》合并。

1932年前的医博会时代,齐大编译馆专职人员很少,仅设专任主任及副主任各一名。主任名孟合理,副主任名鲁德馨。请看图二这张老照片,此为编译部早期旧影。图中左侧老外即为孟合理,右侧年轻人即为鲁德馨。

▲ 图片二:齐大编译馆主任孟合理与副主任鲁德馨

孟合理(1869—1937),洋名迈考尔,汉名孟合理,苏格兰人,来华传教医师,曾为英国伦敦教会所办“汉口大同医学堂”教务长。1917年汉口大同医学堂与齐鲁大学医科合并,12名学生与4名洋教授并入齐大。孟合理与鲁德馨均为其中之一。鲁德馨(1891—1974),湖北天门人。字进修。1916年毕业于汉口大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任编译馆《齐鲁医刊》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

两会合并后的齐大编译馆,在两位正副主任之外,又陆续增添了黄贻清、张锡五、马争存、陈佐庭、郭洲等五六位专职编译人员。但即便如此,仍显人手不足,而且也不可能精通医学领域各科专业。因此当年在专职人员之外,还有一个由齐大医学院和齐鲁医院各科主任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这些委员们在公余之暇,来编译部进行编译工作,并各展所长,担任其专业书籍杂志的主编或主译。此外,其他院系师生们亦可自由投稿,或编写或翻译成部的专科书籍,由任各主编或主译的专科主任负责审定其所写内容。而编译部的专职人员,则总负责文字方面的编辑整理及安排篇幅与排版校对等工作。

齐大编译部历时20余年,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学的引进与翻译,不仅是中西学术的交流,更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方面,许多西医学术名词是中医学里没有的,即使可找到相应的名词术语,但其含义却可能并不相同,如中医“肾”的概念与西医的“肾”器官就并非一码事。另一方面,当初的翻译者又各自为阵,既无规范、又缺乏沟通,于是便造成了一病多名的混乱局面。比如,解剖学曾同时被翻译成“全体学”,胰脏曾为被翻译为“甜肉”,如此等等。

最早从事中西医名词术语统一与规范化工作的洋人,是在山东青州的北美传教士狄考文和在上海的英国传教士高似兰。1905年狄考文组织广文学院的研究机构,与中华医博会合作编译了一些西方医学书刊。高似兰为医博会名词委员会创始人,1916年由医博会与医学会联合修订再版的《高氏医学辞汇》,成为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医学词典。1930年高似兰去世后,《高氏医学辞汇》由鲁德馨与孟合理合作继续编辑再版。修订本从第七版一直出到第十版。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齐大编译部曾先后编译出版《希氏内科学》,《史氏病理学》,《孔氏实地解剖学》,《格氏系统解剖学》,《秦氏细菌学》,《罗卡两氏外科学》,《贺氏疗学》,《梅氏眼科学》,《妇科学》,《耳科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物详要》,《外科小手术》,《高氏医学辞汇》,《按摩疗法》等多种西医著作,并按期出版《中华医学杂志》。

编译馆齐大同仁合影

请看图三这张老照片,此为1935年编译馆齐大同仁欢送施尔德回国休假时之合影照。这张76年前的旧影,其中一些人现已无从辨识。

▲ 图片三:1935年编译馆齐大同仁欢送施尔德博士回国休假

其中如今可确认者,前排左一为英格尔,时年40岁,齐大医学院解剖学教授;左二为江清,时年49岁,留美医学博士,齐大医学院院长;左三为施尔德,美国人,时年57岁,组织胚胎学教授,齐鲁医院院长。二排左二为侯宝璋,齐大医学院病理学教授,时年42岁。后排左一为周干庭,时年60岁,齐大国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院国文系教授。

此外,还有四人疑似但难以确定。前排右一似为鲁德馨,时年44岁,医学会编译馆副主任。二排左一似为林济青,留美理科硕士,时为齐大理学院院长,此前曾代理齐大校长;左三似为谭天凯,留美博士,时为齐大文学院院长;右一似为栾调甫,时年46岁,齐大国学研究所主任,文学院国文系教授。余则二人无从识别。

疑似者之中,林济青尤值一提。林氏本姓衣,故又名林则衣,与齐大校董衣振青为同胞兄弟,祖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其外祖父林青山,为山东近代第一位基督教徒。林济青广文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士与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硕士。1919年任齐鲁大学地质与经济学教授,1930年曾代理齐大校长。1936年7月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曾任青岛国立太阳集团8722c校长。

江镜如侯宝璋之传奇

可确认者之中,江清与侯宝璋是两位中国医学界传奇人物。侯宝璋是中国病理学的开拓者,江清则为中国生物化学创始人。

侯宝璋(1893—1967),享有国际声誉的医学专家,中国病理学的开拓者,字又我,安徽凤台人,出身中医之家。幼承家学,有“神童”之誉,聪颖过人,过目成诵。少年时负气离家出走,至怀远教会民康医院,靠在医院打杂工谋生。后被保送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时,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又回民康医院。1916年又被民康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年并入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成绩卓著,被齐大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与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深造。回国后任齐大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1931年与江清创建中华医学会济南支会,侯任会长,江任书记。1934年绘制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1938年齐大内迁成都华西坝,侯宝璋为华西坝齐大医学院代院长。其间去伦敦大学讲学,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牙医史》等论文著作。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约请赴美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后代理院长职务。1953年动员二子侯建存由国外重返大陆。50年代相继撰写《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3部论文50余篇。1962年应总理周恩来之请返回大陆,出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利用其秘密携带回的先进器材,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病理学实验室。

30年代在齐大时与文学院诸教授多有交往,尤其与老舍最为交厚,因他不仅是一位造诣卓著的医学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国学素养深厚的文史专家。侯宝璋于文革中的1967年3月12日突发心梗病逝。享年74岁。

江清(1886—1939),中国病理学与生物化学创始人之一,字镜如,祖籍湖北荆门。1912年至1917年留学欧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圣约翰大学医科博士,中华医学会主席团成员。1920年江清在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大会上首次提出:霍乱病患者之死,表面现象为尿中毒,实为血中酸毒所致。先后发表《尿素酵素》、《过敏现象》、《西医择要》等译著。其在血液分析、蛋白化学、免疫学和营养学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为世界医学生物化学界所承认。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医学界会议。

江清还是中国较早重视科普的专家之一。曾为中华护士会编译了《护士应用化学》、《护士应用饮食学》等通俗读本,深受各界好评。其与孟合理鲁德馨合译的《斯氏诊断学》直到50年代仍为重要医学著作,曾多次再版。

自1931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江清一直为齐大医学院院长。1931年他与侯宝璋倡议创建了中华医学会济南支会,侯任会长,江任书记。江清还是中国早期医学科普专家。他曾为中华护士会编译了《护士应用化学》、《护士应用饮食学》等通俗读本,深受各界好评。其与孟合理、鲁德馨合译的《斯氏诊断学》直到1950年代仍为重要医学著作,曾多次再版。

江清之子名江涛声,不仅亦为医学专家,而且是红色专家。江涛声原名江晴恩,江清之长子,1912年生人。在北京读中学时就闹学潮。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30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翌年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希特勒上台后被驱逐出国,后又在捷克瑞士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并在瑞士考取巴塞尔大学病理博士。

1934年江涛声回国到济南,1935年因掩护地下党刘思慕被逮捕入狱。1936年获释后到捷克宣传中国抗日运动,1939年率领捷克名医基希博士等人组成的国际红十字医疗队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几个医学院的副院长、院长职务。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46年经国民政府上层人士推荐,到徐州陆军总医院当少将院长。以合法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民盟地下组织工作,并为共产党提供了许多重要军事情报。

1947年秋,江涛声抱病回到济南,到齐鲁大学医学院当教授。1948年春组建了民盟济南市第一个地下组织。济南解放后,任山东省立医院第二教务主任。1949年9月10日因肝病突发逝世于济南。

江涛声会德、英、法等多种语言,曾主编《病理学大纲》,先后著译《营养对于传染病抵抗力的影响》《苏联公共卫生的实质》《维他命现行法定标准》《营养观念的变迁》等。此外还有《阿姆斯特丹》《都拉格》《北欧木屋中》等多篇自传体文稿。

江涛声有子名江拓舟,“文革”前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上世纪80年代得祖父江清海外学生之助留学美国。据闻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兼华裔画家。

当年齐大医学院院长江清住南新街51号花园洋房。原江家公馆小洋楼至今犹存,上世纪50年代副省长李予昂等高官曾先后在此居住,现为《羲之书画报》编辑部驻地。只是今南新街屡经拆迁,老户多已不存,如今居民早已不晓得这些老故事了。

▲ 今南新街51号院当年江家公馆小洋楼现为《羲之书画报》编辑部驻地

上一条: 齐鲁大学天文馆旧影
下一条: 孔祥熙与齐鲁大学的师生奇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