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集团8722c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人文 >> 正文
新四军名医宫乃泉
2019-09-26 21:21 王海印  来源:《齐鲁医学往事》   (点击量:)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采访新四军的宫乃泉后说:“我看过许多军队的卫生工作和军医院,你们新四军是其中最好的,我一定要向全世界宣传报导。”刘少奇说:“乃泉同志像一把利斧,多硬的木头,经他一劈,就裂为两半,任何困难环境都阻挡不了他进行工作。”宫乃泉是新四军的“四大名医”之一。

 

学医救国,创建新四军军医处

宫乃泉祖籍山东省莱阳,1910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是家中独子。少年宫乃泉聪明好学,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奉天医学院(英国教会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宫乃泉除了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涉猎哲学、文学、自然科学以及革命书籍、进步刊物。

在同学中,宫乃泉还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反日集会。因目睹国难无能为力,他更加奋发学习医学知识,立志要学医救国。

1935年,宫乃泉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医学院毕业,来到山东省邹平县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离“学医救国”的理想相差太远,于是转投奔福州协和医院。七七事变后,他决心要到抗日前线去,遂写信给在延安工作的成仿吾,希望介绍他来延安参加革命医务工作。

很快,得到延安方面的回信,希望他能去新四军,那里比较缺少医生,更何况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一家。

1937年,宫乃泉到汉口找到了新四军办事处,叶挺军长亲切接见了他。1938年2月,在江西南昌,他和沈其震一起组建了新四军军医处,沈其震任处长,他任主任。当时军医处规模不大,只是一个小诊所,后来陆续有几位正式医学院毕业的大夫和几十名护校毕业的护士参加进来。

1938年春,宫乃泉随军部从江西来到皖南岩寺和云岭,与沈其震一起创办了南堡村前方医院和小河口后方医院,宫乃泉兼任南堡村医院院长。在那里,宫乃泉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医疗、护理制度,例如巡视、日夜值班、药品发放、护理、消毒、手术及伤病员的伙食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今天看来并不算什么,而在当时,从无到有,着实不易。宫乃泉对工作人员说:“伤员是从前方为了打日本鬼子而伤的,对伤员的病情要认真负责,要一丝不苟地进行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早日康复,以便早日重返前线。”他还身体力行,每天亲自巡视病房,为伤员换药、喂饭。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治愈了病患,大家都尊称他“宫大夫”。

1938年秋天,著名记者史沫特莱由重庆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作战地新闻采访,政治部安排她住在军医处,由于宫乃泉英语很好,可以用英语与她沟通、交谈,二人很快成为朋友。

史沫特莱对宫乃泉说,新四军的卫生工作是最好的。她说:“我看过许多医院,其中包括国民党的医院,他们的医疗条件很好,医生的数量也多,但他们工作不负责,医院不仅乱而且脏,许多士兵死于非命,而你们的医疗条件虽差,医护人员又少,但是管理和医护工作做得很好,病房也非常整洁干净,伤员在这里得以恢复并很快再到前线去,真是了不起,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最好的军医院,我要向全世界宣传你们,呼吁他们来支持你们”。史沫特莱回国以后曾写信给宫乃泉并寄去她的照片作为留念。

 

为新四军培养医务人员

1939年9月,党中央为了开辟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决定成立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宫乃泉奉命到江北指挥部组建军医处。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医务人员少,药品药材也缺少,宫乃泉认为,要解决部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医疗队伍,但是要想从全国吸收医务人员也很难,宫乃泉决定开办卫生干部训练班。经过紧张的筹划,当年11月份,训练班就开班了。学员均由各部队抽调,共分六个班,每期六个月。前来学习的学员热情很高,但因年龄和文化水平相差较大,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合格的卫生人才。

作为二师卫生部部长的宫乃泉,除了每天大量的卫生行政工作以外,还制订教学计划,自编自印讲义并亲自任教。为了使学员对人体解剖有清楚的认知,他带领学生到荒野去挖骨头,制作人体模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员的医疗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训练班毕业典礼时,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对新四军第一支医疗队伍的诞生很重视,他参加了毕业典礼。他说:“宫主任要我来讲话,讲什么呢?你们的学习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提高,你们毕业后,要奔赴前线,同敌人作战,救治伤员。战争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是共产党人,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我们要克服困难,去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刘少奇的一番话,使宫乃泉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令全体学员备受鼓舞。

后来刘少奇评价宫乃泉说:“乃泉同志像一把利斧,多硬的木头,经他一劈,就裂为两半,任何困难环境都阻挡不了他进行工作。”

此后,宫乃泉随部队走到哪里,卫生干部培训班就办在那里。在1939年至1943年期间,宫乃泉创办6期卫生学校,1943年还创办了高级医务干部研究班。据不完全统计,第三野战军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宫乃泉培养出来的。不管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还是在全国解放以后的和平环境里,这些医护人员都成为我军医学的栋梁之才。

1941年发生了“皖南事变”,党中央命令新四军在原有的部队基础上改编为7个师,宫乃泉所在的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第二师,原军医处改编为二师卫生部,宫乃泉任卫生部长。

 

战时的医学图书馆

为了在战时能将医学的新技术、新理论及时传授给广大医护人员,宫乃泉在淮南根据地创办了《医务生活》医刊,他发表的《战伤外科麻醉》《膀胱的战伤》《破伤风的治疗与预防》等文,成为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的入门文章。由于该刊实用、指导性强,在当时成为全军提高医学知识和医学业务权威性刊物,也是华东部队医务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宫乃泉还多方搜集有关医学著作,在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医学图书馆。他千方百计的从上海和敌战区购买一些急需的中、外文医学书籍,并指派专人保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二师卫生部图书馆于1942年夏成立。宫乃泉亲自领导图书馆的工作,他将图书分类、分箱,实行借阅者登记制度,形成了后来我军军事医学图书馆的雏形。

随着图书的积累,图书馆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时在二师卫生部工作的医生提高医术,以及卫生教材的编写都依靠这些书籍。

在当年战争环境下,办一个图书馆很不容易,保护图书更不容易。为了应付敌人的“扫荡”,要用最快的速度将这些书转移,有时,会将图书分散到老乡家里或者挖个坑埋起来。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才使得图书馆在恶劣的环境中保存下来。

 

创办白求恩医学院,筹建制药厂

1944年,宫乃泉调入新四军军部卫生部担任第一副部长,他到军部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办了军卫生干部训练班,共分医训、药训、化训三个班。同时,在此基础上,他积极筹划建立一所正规的军医学院。1945,在军领导的支持下,他终于创办了新四军军医学校(后改为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为了办好学校,宫乃泉动员沈霁春、江上峰、邢其毅等专家教授来学校讲课,组织专家编写符合培养军医要求的医学教材。“平战结合、因师施教、因时制宜、灵活掌握”,是他在军队办校和严谨教学的指导思想。他时刻教育医务人员“医生要有救死扶伤之心,更要有救死扶伤之术”。宫乃泉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并先后编写了《战伤疗法》《腹部战伤》《血管战伤》等著作,作为学校教材。

为解决解放区医药短缺的状况,宫乃泉想筹建一家制药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宫乃泉得知我军在东北获得了大量的医疗卫生资源后,遂向陈毅军长报告,希望能从东北调拨一部分卫生材料,在华东建立自己的制药厂。陈毅非常支持,亲自给罗荣桓同志写信,要求将解放东北时收缴的敌人医药卫生材料支援华东军区一部分。宫乃泉带着亲笔信赴东北,将这部分医药卫生材料押运山东,并主持建立了山东新华制药厂(即现在新华制药厂的前身)。药厂正常运转后,一些常用的药品和器械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根据中央整编部署,华东军区成立,军医学校也发展壮大起来,改名为白求恩医学院。宫乃泉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华东白求恩医学院院长。同年,在宫乃泉的支持下,筹建创办了山东第五国际和平医院。

济南解放后,宫乃泉兼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将山东省立医专与白求恩医学院合并,后该院又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由他兼任该院的第一院长。

他动员一批专家和学者来医院工作,使医院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积极领导下,组建了山东省卫生厅,并兼任第一任厅长同时兼任省立医院院长。他将《医务生活》出版社设在济南,此时《医务生活》刊物才有了固定的出版地点,陆续出版了大量的医学书籍。

随着革命的胜利,1949年9月,宫乃泉调离山东到上海工作。

上一条:风云再起,齐鲁医院转型
下一条:与军队医学院的缘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太阳集团8722c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4号 邮编:250012  联系电话:0531-88363911    传真:0531-88382107     投稿须知 投稿信箱:yxbzgc@sdu.edu.cn

网站管理登陆